25
2019
-
07
德育人文價值要堅持人的尺度
江蘇鹽城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顧瑾教授在《教育科學研究》(2008.11)上撰文指出:要堅持人的尺度,發展德育的人文價值。 其一,應確立生命的尺度,就是要看德育有沒有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,有沒有使生命的能量通過德育得到增值、提升和擴展,德育應在“塑造什么樣的生命”“如何塑造生命”的不斷追問和實踐中獲得理解和把握學生生命方式;重視生命的養成,視生命為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生命、具有選擇的權利和有待被
所屬分類:
德育園地
江蘇鹽城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顧瑾教授在《教育科學研究》(2008.11)上撰文指出:要堅持人的尺度,發展德育的人文價值。
其一,應確立生命的尺度,就是要看德育有沒有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,有沒有使生命的能量通過德育得到增值、提升和擴展,德育應在“塑造什么樣的生命”“如何塑造生命”的不斷追問和實踐中獲得理解和把握學生生命方式;重視生命的養成,視生命為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生命、具有選擇的權利和有待被賦予主動選擇權利的自由生命,具有開放性和未來性的發展的生命。在德育的方法與過程中,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理想性需要,更應關注其現實性的需要,創設能觸發學生生命感動的活動,讓學生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,尋找生命的感覺,體驗生命的悲歡,克服生命的挫折,悅納生命的欠缺,體悟生命的意義,學會自我籌劃和自我拓展。
其二,應確立愉悅的尺度,德育不是對學生的精神強迫,而應是努力通過對話、體驗、感染、實踐等方式實現對學生生命的啟發和造化,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德育面向生命、熱愛生命、實現生命的善良本質,重視德育內容和方式的審美化建構,給學生情感以親切的撫慰和心靈快樂的啟迪,擴大學生的道德內需;加強德育的生命調適功用,幫助學生認識自我,殷勤恪守自由、獨立、平等、博愛的人性、人情,有效化解生活積聚的焦躁和抑郁,學會承擔和消化外在精神風暴,及時調整生存姿態和心態,不斷開啟學生通向德性和幸福的心靈窗口。
其三,應確立主體的尺度,主體性是人的主要特征,道德的本質應是主體對道德的自由把握。德育的人文精神就是強調學生主體的精神建設,強調人的道德能力的發展,大力發展人之為人的個體意志、人生信念、精神胸懷以及心靈的感受能力、想象能力、是非判斷能力、自我反思能力,促進學生主體精神的建構和生成,養成學生與現代生活方式相協調的“精神穩定因素”,促進學生心智的成長。
上一頁
下一頁